新闻详情

ICG-MB 技术如何实现肿瘤微转移精准定位

在肿瘤外科领域,微转移灶的隐匿性如同潜伏的暗流,时刻威胁着手术的根治性。传统单光谱成像技术如同单色画笔,难以勾勒肿瘤浸润的复杂轮廓。亚义迅医疗科技凭借在多模态成像领域的创新突破,将 ICG(吲哚菁绿)与 MB(亚甲蓝)两种荧光染料的特性融合,开发出全球首台 ICG-MB 双光谱成像系统。这种 "分子影像的双重奏",通过同步解析两种荧光信号的时空分布,实现了肿瘤微转移灶的精准定位,为肿瘤根治手术提供了革命性的导航工具。

Snip20230624_1.jpg

这项技术的革新源于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刻理解。ICG 作为经典的近红外荧光染料,能够通过增强渗透滞留效应(EPR)富集于肿瘤组织,但其信号易受组织散射干扰。MB 则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特异性结合,在可见光波段(668nm)激发出高对比度的荧光信号。亚义迅研发团队创造性地将两种染料的激发光源集成于同一系统,通过分时复用技术实现双通道信号同步采集。这种设计如同为手术显微镜安装了 "双色滤镜",使医生能够在同一视野中观察肿瘤血管分布与细胞代谢活性的双重特征。

在临床实践中,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采用亚义迅 ICG-MB 系统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提升至 91.3%,较传统单光谱技术提高 42 个百分点。在一例结肠癌肝转移的手术中,医生通过 ICG 显影发现肝表面的卫星灶,同时结合 MB 荧光信号确认肿瘤边界,成功实施精准肝段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所有荧光标记的病灶均为转移性癌组织,而未标记区域均为正常肝组织。

亚义迅自主研发的双波长 LED 光源模块,通过优化光功率密度分布,在保持 15W 总功率的同时,将 ICG 与 MB 的激发效率分别提升至 92% 和 87%。配合高灵敏度光电倍增管,系统能够捕捉到每秒 1000 帧的动态荧光信号。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这种高速成像能力帮助医生在 30 秒内完成腋窝淋巴结的全面筛查,假阴性率降至 0.9%,较传统核素示踪法降低 75%。

在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ICG-MB 双光谱成像能够同时显示肿瘤血管网络与神经浸润范围。解放军总医院的临床研究表明,使用该技术的手术案例中,切缘阳性率降低至 2.1%,术后局部复发率下降 38%。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中,MB 荧光显影帮助医生识别直径小于 2mm 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增加 4 枚,患者 5 年无病生存率提高 14 个百分点。

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着诊疗标准的迭代。最新一代系统突破性地集成了光声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组织对脉冲光的热弹性响应,实现了肿瘤血管三维重建。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这种复合成像模式能够实时监测消融边界,确保肿瘤组织完全覆盖,治疗有效率提升至 97.8%。这种 "形态 + 功能" 的双重评估体系,正在改变传统影像学仅凭二维图像判断的局限性。

从诊断到治疗的全链条覆盖,体现了双光谱技术的临床价值。在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中,ICG-MB 显影帮助医生在术中快速判断淋巴结性质,缩短冷冻切片等待时间 50 分钟。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其荧光淋巴管造影功能指导医生精准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至 3.2%。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光学技术与肿瘤学需求的深度融合